4月25日上午,以“AI赋能创新,知产护航未来”为主题的武汉大学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活动拉开帷幕。武汉大学副校长何莲、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轶出席开幕式,图书馆馆长董有明主持。
何莲表示,知识产权工作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。作为一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武汉大学始终将知识产权视为科技创新的生命线,并以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作为前进的动力。近年来,我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,在科技成果保护、管理与转化方面成果显著。面对人工智能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的冲击,她希望我校的知识产权工作能始终同国家战略紧密对接,当好创新“导航员”;深化多部门协同服务,建立健全职责统一、科学规范、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;构建数智赋能新范式,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;努力打造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“武大名片”。
陈轶表示,湖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要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”“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”的嘱托,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成效显著。下一步,湖北将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,实施“两行动两工程”,积极赋能产业强链增效,更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,有力支撑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。她表示,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将与武汉大学一道,持续完善协同合作机制,共同探寻有效路径,主动服务国家大局,着力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,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转化与高效运用,不断总结形成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“珞珈经验”。
为更全面地构建知识产权服务矩阵,更精准地赋能科研立项与技术攻关,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(以下简称“平台”)于活动现场正式发布。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如花从建设目标和理念、功能模块与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平台相关情况。
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牛小骥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。他表示,高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,但成果若仅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,便难以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。知识产权转化,正是打通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。科研工作者们既要仰望星空,探索技术无人区,也要脚踏实地,推动成果服务社会,让知识产权转化成为高校科研的“新常态”。
武汉海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、校友李林峰作为企业家代表发言。他分享了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经验,强调了武汉大学在遥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支持,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。未来,公司将继续深化与武汉大学的合作,推动智能汽车和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。
该活动由图书馆和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。全校三十多个学院、实验室、研究中心的代表,武大科技园、珞珈创意园十几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,及相关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会。
我校今年的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系列活动正全面展开,包含此前已开展的知识普及和知识产权检索比赛,以及即将开展的专家讲座、专题书展和专利导航服务等。
(摄影:林伟)